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浅谈】最小弥散圆偏离视网膜时对交叉圆柱镜检测散光的影响

2019-11-14 17:18:46   浏览量:

 
图1.jpg
 

交叉圆柱镜检查散光实质是使用两个已知的正负等焦量的混合性散光镜度去测试一个未知的人造的正负等焦量的混合性散光。

把规则散光改造成正负等焦量的混散的这一过程通常是借助于MPMVA或红绿法来完成的。

 

如果未能将规则散光改造成正负等焦量的混散,亦即最小弥散圆偏离视网膜,将对交叉圆柱镜检测散光有何影响。本文以单纯近视散光-1.00DC×180为例进行分析。‍

 

 

 
 

1 视网膜弥散光斑

“Sturm”光锥反映的散光度与最小弥散圆之间的关系为:散光度越大,最小弥散圆越大;散光度越小,最小弥散圆越小;当散光度趋向于零时,则最小弥散圆趋向于焦点。“Sturm”光锥落在视网膜上的弥散光斑的大小取决于:最小弥散圆的大小、最小弥散圆与视网膜之间的距离。为了易于理解,本文采用以下的视网膜弥散光斑的记录方法。-1.00DC×180的单纯近视散光,其最小弥散圆的大小记为:-0.50DC×180/+0.50DC×90或者±0.50D;其最小弥散圆位于视网膜前0.50D处,记为:□-0.50D;-1.00DC×180落在视网膜上的弥散光斑则记作-0.50DC×180/+0.50DC×90□-0.50D或者±0.50 D□-0.50D。‍

 
 

 

 

2 交叉圆柱镜翻转前后对单纯近视散光的视网膜弥散光斑的影响

在-1.00DC×180的单纯近视散光眼前,加置在±0.250D的交叉圆柱镜。

比较交叉圆柱镜翻转前后的视网膜弥散光斑的大小改变(表1)。

 

表1 交叉圆柱镜对-1.00DC×180单纯近视散光的视网膜弥散光斑的影响‍

 

单纯

近视散光

-1.00DC×180

视网膜

弥散光斑

-0.50DC×180/+0.50DC×90□-0.50D或记为±0.50 D□-0.50D

 

翻转前A

翻转后B

交叉

圆柱镜

-0.25DC×180/+0.25DC×90

+0.25DC×180/-0.25DC×90

残余

散光度

-0.25DC×180/+0.25DC×90

-0.75DC×180/+0.75DC×90

视网膜

弥散光斑

-0.25DC×180/+0.25DC×90□-0.50D

或记为±0.25 D□-0.50D

-0.75DC×180/+0.75DC×90□-0.50D

或记为±0.75 D□-0.50D

视网膜

弥散光斑

减小

增大

视觉效果

有差别

 
 
 
 
 

如表1中分析可见,翻转交叉圆柱镜可以使最小弥散圆变大、变小,但不会改变最小弥散圆与视网膜的相对位置关系;而视网膜弥散光斑与最小弥散圆的关系表现为:最小弥散圆变大则弥散光斑亦变大,最小弥散圆变小则弥散光斑亦变小。因此,无论在生理光学方面(最小弥散圆、视网膜弥散光斑)还是在临床视觉方面(视觉效果),翻转交叉圆柱镜对于单纯近视散光、前后等焦量的混散,它们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

 
 
 
图2.jpg

3 视网膜弥散光斑稍大、视力稍低时,翻转交叉圆柱镜产生的视觉差异会很小

最小弥散圆偏离视网膜越远,则视网膜弥散光斑越大。当视网膜弥散光斑稍大时,翻转±0.25D的交叉圆柱镜虽然产生同样的±0.50 D的光学差异量,但反映在临床视觉上的差异却更细微。

临床验证中,当视力在0.8时,被测眼能够轻易区别翻转±0.25D交叉圆柱镜产生的差异;当视力在0.6时,被测眼已较难区别其差异;当视力在0.4时,被测眼完全无法区别其差异。

4 少量的残留屈光不正就可以使视力低于0.8

表2 屈光与视力的关系

 

视力

单纯近视(D)

水平轴散光(D)

斜轴散光(D)

0.7

-0.50

-1.00

-0.75

0.5

-0.75

-1.50

-1.00

0.4

-1.00

-2.00

-1.50

0.3

-1.25

-2.50

-1.75

0.2

-1.50

-3.00

-2.25

 

综上所述,在最小弥散圆在视网膜上时,翻转交叉圆柱镜产生的视觉差异最显著;在最小弥散圆较小时,翻转交叉圆柱镜产生的视觉差异更显著。因此,应尽量将最小弥散圆移到视网膜上之后,再使用交叉圆柱镜检测散光;使用交叉圆柱镜来修正小量残余散光或者说精确散光更合适。

 

 

 

图1.jpg
 

交叉圆柱镜检查散光实质是使用两个已知的正负等焦量的混合性散光镜度去测试一个未知的人造的正负等焦量的混合性散光。

把规则散光改造成正负等焦量的混散的这一过程通常是借助于MPMVA或红绿法来完成的。

 

如果未能将规则散光改造成正负等焦量的混散,亦即最小弥散圆偏离视网膜,将对交叉圆柱镜检测散光有何影响。本文以单纯近视散光-1.00DC×180为例进行分析。‍

 

 

 
 

1 视网膜弥散光斑

“Sturm”光锥反映的散光度与最小弥散圆之间的关系为:散光度越大,最小弥散圆越大;散光度越小,最小弥散圆越小;当散光度趋向于零时,则最小弥散圆趋向于焦点。“Sturm”光锥落在视网膜上的弥散光斑的大小取决于:最小弥散圆的大小、最小弥散圆与视网膜之间的距离。为了易于理解,本文采用以下的视网膜弥散光斑的记录方法。-1.00DC×180的单纯近视散光,其最小弥散圆的大小记为:-0.50DC×180/+0.50DC×90或者±0.50D;其最小弥散圆位于视网膜前0.50D处,记为:□-0.50D;-1.00DC×180落在视网膜上的弥散光斑则记作-0.50DC×180/+0.50DC×90□-0.50D或者±0.50 D□-0.50D。‍

 
 

 

 

2 交叉圆柱镜翻转前后对单纯近视散光的视网膜弥散光斑的影响

在-1.00DC×180的单纯近视散光眼前,加置在±0.250D的交叉圆柱镜。

比较交叉圆柱镜翻转前后的视网膜弥散光斑的大小改变(表1)。

 

表1 交叉圆柱镜对-1.00DC×180单纯近视散光的视网膜弥散光斑的影响‍

 

单纯

近视散光

-1.00DC×180

视网膜

弥散光斑

-0.50DC×180/+0.50DC×90□-0.50D或记为±0.50 D□-0.50D

 

翻转前A

翻转后B

交叉

圆柱镜

-0.25DC×180/+0.25DC×90

+0.25DC×180/-0.25DC×90

残余

散光度

-0.25DC×180/+0.25DC×90

-0.75DC×180/+0.75DC×90

视网膜

弥散光斑

-0.25DC×180/+0.25DC×90□-0.50D

或记为±0.25 D□-0.50D

-0.75DC×180/+0.75DC×90□-0.50D

或记为±0.75 D□-0.50D

视网膜

弥散光斑

减小

增大

视觉效果

有差别

 
 
 
 
 

如表1中分析可见,翻转交叉圆柱镜可以使最小弥散圆变大、变小,但不会改变最小弥散圆与视网膜的相对位置关系;而视网膜弥散光斑与最小弥散圆的关系表现为:最小弥散圆变大则弥散光斑亦变大,最小弥散圆变小则弥散光斑亦变小。因此,无论在生理光学方面(最小弥散圆、视网膜弥散光斑)还是在临床视觉方面(视觉效果),翻转交叉圆柱镜对于单纯近视散光、前后等焦量的混散,它们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

 
 
 
图2.jpg

3 视网膜弥散光斑稍大、视力稍低时,翻转交叉圆柱镜产生的视觉差异会很小

最小弥散圆偏离视网膜越远,则视网膜弥散光斑越大。当视网膜弥散光斑稍大时,翻转±0.25D的交叉圆柱镜虽然产生同样的±0.50 D的光学差异量,但反映在临床视觉上的差异却更细微。

临床验证中,当视力在0.8时,被测眼能够轻易区别翻转±0.25D交叉圆柱镜产生的差异;当视力在0.6时,被测眼已较难区别其差异;当视力在0.4时,被测眼完全无法区别其差异。

4 少量的残留屈光不正就可以使视力低于0.8

表2 屈光与视力的关系

 

视力

单纯近视(D)

水平轴散光(D)

斜轴散光(D)

0.7

-0.50

-1.00

-0.75

0.5

-0.75

-1.50

-1.00

0.4

-1.00

-2.00

-1.50

0.3

-1.25

-2.50

-1.75

0.2

-1.50

-3.00

-2.25

 

综上所述,在最小弥散圆在视网膜上时,翻转交叉圆柱镜产生的视觉差异最显著;在最小弥散圆较小时,翻转交叉圆柱镜产生的视觉差异更显著。因此,应尽量将最小弥散圆移到视网膜上之后,再使用交叉圆柱镜检测散光;使用交叉圆柱镜来修正小量残余散光或者说精确散光更合适。

 

版权所有: 石家庄市星月职业培训学校 冀ICP备12005675号    地址:石家庄西三庄大街中亚商务楼A座401,404室(西三庄大街52号北空四站对面)  
0311-87338028
15931171298

微信二维码